三大泡沫經濟事件》牛頓也曾被割韭菜 ? 著名股災「南海泡沫事件」警惕後世投資人

三大泡沫經濟事件》牛頓也曾被割韭菜 ? 著名股災「南海泡沫事件」警惕後世投資人

在西元1720 年金融界爆發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事件,原本看好的股票飆漲10倍之多,沒想到,最後股價崩跌,牛頓是否虧損過兩萬多英鎊?相當於一個技術性勞工工作600多年的薪水!可以買上185匹馬或240頭乳牛,從歷史的真實事件來看,投資理財有賺有賠,各個投資策略都有其「風險」存在,任何人投資都應該了解並且慎重面對每次的損益。

南海泡沫事件背景

據史料記載,倫敦金融市場的誕生跟1688-1697年那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有直接關係。那場戰爭被稱為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和其他一些名稱。起因是法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肆擴張版圖,遭荷蘭、瑞典、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結盟抵抗。

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英國統治當局從1690年開始在倫敦逐步建立具有現代金融市場元素的證券交易市場,1694年成立了中央銀行 — 英格蘭銀行,並開始舉債,發行了匯票,即一種帶有「承諾付款」的代金券。

這時,南海公司已經成立兩年。公司全名:大不列顛商人與南海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並促進漁業的公司, 主營業務是海外貿易,股份制。

400px South Sea Bubble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計劃

在1717年,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換國債計劃,為法國政府融資。雖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認定密西西比計劃不會成功,但他們卻對該計劃的內容相當有興趣,決定加以仿傚,並相信會取得成功。結果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國政府提出一個名為「南海計劃」(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換股計劃,以換取更大利益。在當時,英國政府總共發行了大約5,000萬英鎊的長期國債。

在事件中,南海公司向不少政府要員進行大舉賄賂,其中內閣掌權人巽得蘭勳爵及斯坦厄普勳爵更分別收受南海公司市值50,000鎊的股票以及25萬賄款,使他們大力聲援方案,又令財政大臣約翰·艾思拉比負責推銷有關計劃,以求讓方案獲得廣泛支持。再加上南海公司的方案比英格蘭銀行的吸引,最終使其方案在2月2日獲下院通過,其後在4月7日獲得御准生效。

在方案獲得通過前,輝格黨的下院議員羅伯特·沃波爾曾經對此大力反對。他一方面擔心方案會演變成不良的投機買賣,而且又警告南海公司透過方案,人為地增加公司股票面值,本身的實力根本有限,因此方案將帶來相當高的風險。儘管如此,但當時社會上下都對方案十分著迷,每當沃波爾在下院就方案陳詞時,議事廳內的絕大部份議員甚而選擇退席離場,對沃波爾的顧慮嗤之以鼻。不少人要到日後股災爆發,方才如夢初醒。

南海泡沫興起、膨脹

泡沫背後的真正原因很複雜。

南海公司雖然名為貿易公司,但實際上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在當時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事實上,南海公司本身的貿易業務平平,它雖在1711年成立,卻要遲至1717年才開展遠航貿易,至於在西班牙的規定下,南海公司一年其實只可派船三隻前往南美貿易,而貿易本身到1718年更復因英、西交惡而中斷。[6]南海公司股票之所以受公眾追捧,是因為它與政府的密切合作關係,令大眾對之放心,而另一方面,公司在推銷南海方案時又向大眾謊稱,公司將會在南美貿易上賺取極豐厚的利潤,將來股票持有人將會獲得可觀股息,使得大眾深信不疑。

雖然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計劃在1720年以失敗收場,但英國大眾卻依然對南海計劃充滿信心。公司的計劃在取得御准後不出數星期,就已經成功向逾半國債持有人換取債券,使他們成為公司股東之一,而同時間,南海公司股價亦開始節節上揚。[2]在1720年年初,原本只處於128英鎊的南海公司股價,到3月上升至330鎊。在4月的時候,南海公司的董事們已經以每股高達300鎊的價錢售出225萬股股票。到5月,南海股價上揚至500鎊,6月升到890鎊,7月的時候更上試到每股1,000英鎊的價位。儘管每股逾千鎊,但公司董事仍然在這個價位售出500萬股股票。

自南海公司開始股票換國債的行動後,社會上下全民瘋狂追捧南海公司股份,有說「政治家忘記政治、律師放棄打官司、醫生丟棄病人、店主關閉舖子、牧師離開聖壇,就連貴婦也放下了高傲和虛榮」。為了促銷股票,南海公司又向有意購買股票的人士大舉放貸,讓他們有能力購買大手股票,然後再由他們分期攤還貸款。除此之外,市場上還出現熱熾的投機活動,數以百計的股份公司隨之湧現,當然少數好像皇家交易所保險公司(Royal Excha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是從事正當生意,但大部份都是混水摸魚,旨在編取公眾金錢。這些後來被稱之為「泡沫公司」的股份公司,大多模仿南海公司的宣傳手法,在市場上發佈虛假消息,聲稱正進行大宗生意,從而吸引市民購買股票。其中一些公司更荒誕不經地聲稱正研發「可以永久轉動的車輪」,有些則甚至只表示「正進行有潛力生意」,但市民仍然盲目地追捧,使這些公司的股價連同南海公司股價一同上漲。據悉,這些「泡沫公司」在市場上計劃吸納的資金,高達3億英鎊。

南海泡沫興起、膨脹

南海泡沫破滅

為了規管市場亂局,以及保護南海公司免受「泡沫公司」打擾,國會在1720年6月9日通過了別稱《泡沫法令》的《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令》,內容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取得皇家特許狀才能繼續經營。到6月11日,喬治一世發表公告,警告「泡沫公司」屬非法,可受檢控;後來喬治一世離開英國渡假,南海公司遂遊說負責攝政的上訴法院法官,促使法院在7月頒令86間「泡沫公司」為非法,予以取締。

自大量「泡沫公司」被取締後,社會大眾才如夢初醒,對股份公司懷有戒心,連帶南海公司也受牽連。自7月以後,隨著熱潮減退,南海公司的股價由原本1,000鎊以上的價位急速下滑,情況不受控制。南海公司的股價到8月25日已跌至900鎊,這時不少知情的內幕人士及時脫身,免卻了血本無歸的下場,但普通大眾卻在9月損失慘重。在9月9日,南海公司股價已暴跌至540鎊,為了挽救跌勢,南海公司董事與英格蘭銀行董事在9月12日商討解決方法。會後誤傳英格蘭銀行決定注資600萬鎊,一度令南海股價重上670鎊,但到同日下午,市場證實消息乃子虛烏有,南海股價隨即跌至580鎊,翌日再下試570鎊,收市時更急挫至400鎊。此後,市場上人心虛怯,人人大舉設法拋售南海股票,到9月28日的時候,南海股價已暴瀉到190鎊,至12月更跌剩124鎊。而在同期間,英國其他股票也受到拖累,英格蘭銀行的股價亦由8月的263鎊跌到12月的145鎊,但情況要比南海公司好。

南海公司的股價暴跌,使數以千計股民血本無歸,當中不乏上流社會人士,另外部份人更因為欠債累累而出逃國外。自經濟泡沫發生後,社會輿論隨即強烈要求向有關官員及南海公司的董事展開調查,以追究事件責任。由於事態嚴重,在內閣的請求下,喬治一世在11月提早結束休假,返回英國主持大局。

牛頓也曾被割韭菜 ? 著名股災「南海泡沫事件」影響

牛頓也曾被割韭菜 ? 著名股災「南海泡沫事件」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令》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虧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英語:”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

延伸閱讀>>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鬱金香狂熱》當球莖價格高過一棟房子

延伸閱讀>>2023 新制上路懶人包》基本時薪漲至 176 元!其他17項新規定上路

參考資料:

南海泡沫事件

返回頂端